法治賦能 “鋼城”華麗轉身
來源: 新法治報 | 日期: 2023年08月02日 | 制作: 汪紅 | 新聞熱線: 0791-86847195
一座“鋼城”,如今新興產業遍地開花,面對經濟的蓬勃發展、本土企業的不斷壯大,新余市竭力為企業發展護航。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江西全力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以來,新余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交出了怎樣的答卷?7月18日,新法治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新余,探訪其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生動實踐。
◎文/鐘磬之 全媒體首席記者萬菁

定期走訪企業
雨后的陽光灑在大地上,街邊建筑物經過雨水的洗滌顯得異常干凈。在一間茶室,新法治報全媒體記者找到了福建籍企業家林華(化名)。幾年前,他來到新余開了一家水泥廠,但由于規劃疏忽,建廠時沒有考慮排污問題。林華回憶道:“當時,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例行走訪企業指導,指出我們排污管理系統存在缺陷,存在很大的法律風險。”林華迅速安排改進廠區的排污管理系統,將污染氣體的排放控制在指導范圍之內。
據了解,還有一些企業在排污建設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各屬地法院通過走訪了解情況后,都及時指導相關企業改正。但法院定期開展的走訪服務也有值得改進之處,一如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負責人傅慧君所說:“時效性有待提高,覆蓋范圍有待擴大。”
打通溝通渠道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新余中院于2022年在全省首推“企法通”智能化平臺,將企業法律服務需求與法院法律服務資源高效對接。這一做法,入選全省法院服務保障營商環境升級十大典型案事例。
“‘企法通’平臺提供免費高效的解決方案,讓企業能夠在平臺上進行法律咨詢,并獲得法律隱患、風險問題排除的解答。”傅慧君說,在“企法通”平臺,不同的問題都有相關的案例詳釋。企業可以通過咨詢法官了解相關的解決方式,也可以通過履行調解程序將一部分糾紛就地化解。
“公司原來有一批因勞動糾紛問題產生的訴訟,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林華回憶說,“企法通”平臺普及后,他得知可以通過該平臺向法院申請,經由法院聯系當事人,通過訴前調解程序解決糾紛。
此外,“企法通”平臺對咨詢和釋法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將得到的結果作為法院開展工作的現實依據,更好地提供法律服務和開展法治宣傳。
開展“法治體檢沙龍”
“原本以為只是一次簡簡單單的座談會。他們講,我們聽。幾輪下來就結束了。”談及今年6月28日開展的一次“法治體檢沙龍”,新余某公司代表趙某說。
彼時,分宜縣首席法律咨詢專家、三江合律師事務所陳華軍律師向在座的企業代表拋出幾個問題:“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企業所面臨的形勢?不同的注冊方式可能存在哪些隱患?……”這些問題猶如平地一聲雷,讓原本平靜的座談會瞬間熱鬧起來,真正成為了一次激烈討論、爭相提問的“法治沙龍”。
這樣的“法治沙龍”今年已開展了5次。在分宜縣司法局的推動下,“法治體檢沙龍”已作為一種常態化的形式在企業之中開展數月。而這,只是分宜縣“司法局+工商聯”溝通聯系機制的一部分。據介紹,分宜縣司法局與縣工商聯建立起溝通聯系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積極搭建調解平臺,聯合開展專項調研、法治宣傳、法治體檢等活動。在這項機制下,搭建起律師服務民營企業平臺,助力民營企業發展。
為了加強各單位(部門)的溝通聯系,分宜縣委政法委還牽頭成立了分宜縣優化法治化營商司法環境辦公室,建立了在法治范疇內更好地服務企業、保障企業合法權益,通過協調各方職能,督促依法履職,化解矛盾糾紛的議事協調機制,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推行柔性執法
今年4月27日,分宜縣某網店經營者邱某因未經取得經營許可資質,經營第3類醫療器械玻璃離子粘固劑,違反了《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按照法律規定,可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我并不了解《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也不知道所售產品是受限制的醫療器械。網店一個月收入才2000多元。”懊悔不已的邱某積極配合調查。
分宜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綜合全案,從立法的目的、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等方面進行裁量,最終對該公司未經許可經營第3類醫療器械的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
據了解,自溝通聯系機制建立以來,分宜縣司法局立足執法監督職能,圍繞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推行理性執法、柔性執法,落實不罰、輕罰清單制度,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制定和管理,實施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等。
“柔性執法離不開理性執法。”分宜縣司法局行政執法協調監督股股長鐘芳向記者解釋,這并不是鼓勵企業的違法行為,而是保護他們對不知法而犯法的一些輕微違法行為的糾正和保護措施。
“面積小、人口少,不沿邊、不靠海,沒有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是新余不得不直面的現實。”全國人大代表,新余市委副書記、市長徐鴻在今年年初答記者問時說。
如今,新余這座曾經的“鋼城”成功轉型,一大批新興產業落戶此地。這背后,少不了政法系統的艱辛付出。